
汪建平教授:早篩對結直腸癌防控起重要作用
早發現 長安心 康立明生物2022.04.20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癥研究機構(IARC)公布的數據顯示,結直腸癌在我國發病率呈現迅猛增長態勢,2020年,中國新發癌癥病例約457萬,結直腸癌發病率躍居第二位,每年新發人數達55萬。一旦出現臨床癥狀,被確診時多數屬中晚期,患者因此也失去了最佳治療時機。所以,如何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成為結直腸癌防控工作的重中之重。
2022年4月15日-21日是我國第28個全國腫瘤防治宣傳周,今年宣傳周的主題是“癌癥防治早早行動”。近日,羊城晚報記者專訪了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終身榮譽院長、前海人壽廣州總醫院名譽院長、中華醫學會外科分會結直腸肛門外科學組名譽組長汪建平教授,他表示,早篩早查早治對結直腸癌防控起到重要作用,不僅有利于降低腫瘤的發病率和致死率,也更好地創造社會效益,造福整個社會。
汪建平教授
前海人壽廣州總醫院名譽院長
中華醫學會外科學分會結直腸肛門外科學組名譽組長
深耕胃腸外科領域40余年
汪建平教授是中山大學原常務副校長,中山六院終身榮譽院長,也是我國著名的胃腸外科專家。他從事臨床工作40多年,一直堅持在臨床第一線查房、教學、會診、手術,專業領域為普通外科,對消化道外科尤其對結直腸癌的臨床診治有深入研究。
“上世紀90年代,我剛工作時結直腸肛門外科在國內是不被重視的。”汪建平教授說,相比心胸外科、心臟外科、泌尿外科等大外科,結直腸肛門外科受重視程度遠遠不夠。然而,發生這種結直腸疾病的患者卻很多。“所以那時候就想把這個學科建設起來,做出全國有影響的學科。”于是,他便一頭扎進結直腸外科領域,直至退休。
2007年,中山六院正式掛牌成立,汪建平教授任首任院長。在他的帶領下,中山六院很快成為國內胃腸專科醫院的龍頭。其中,胃腸肛門外科更是國內一流特色專科,直腸癌保肛術、保護性功能居全國領先水平,直腸癌保肛率近90%。
“中山六院的院訓是‘守真’,就是以真誠的科學態度來追求真理,把結直腸肛門外科做精做細,達到專業化,回想起來確實挺辛苦的,但還好把這件事做成了。”汪建平教授說。
退休以后,他于2016年加入前海人壽廣州總醫院擔任名譽院長。記者留意到,在前海人壽廣州總醫院門口豎立一塊大石,上面印刻著“守誠”兩個大字,汪建平教授表示,作為一家險資醫院,誠信行醫是我們的第一準則。
結直腸癌防控關口需要前移
數據顯示,近年來結直腸癌的發病率、死亡率均較過去明顯提升,但結直腸癌診療領域也在不斷進步。
在汪建平教授看來,全直腸系膜切除、手術對神經功能的保護、結直腸膜結構解剖性切除技術以及腫瘤環周切源等技術不斷出現和完善,結直腸癌手術成功率大幅提高,一些發達國家結直腸癌5年生存率達到75%左右,而我國相比發達國家相差10%-15%。
中國與發達國家結直腸癌5年生存率的差距主要體現在哪里?他解釋,這個差距主要是一些發達國家結直腸癌早期病例比較多,接近40%,而我國結直腸癌早期病例僅占12%-15%,中晚期治療難度大,并非是外科治療方面造成的差距。
“早篩早查早治對結直腸癌防控起到重要作用。”汪建平教授表示,結直腸腺瘤發展成癌,這個過程很漫長,一般需要10-15年,在這期間如果篩查出來并進行阻斷的話,就不會發展成癌了。“作為醫生,我們覺得從人群篩查入手,可以盡早診斷,盡早治療,讓患者受益。”
早篩試劑對早期腸癌準確性達到93%以上
汪建平教授指出,當前中國結直腸癌早期發現病例不多,主要原因是大多數人對醫生的一些建議依從性不高。“比如我們讓糞便潛血陽性的患者去做腸鏡,但是一聽到要喝2000毫升瀉藥,就害怕不愿意去做了,有些也怕痛,或是各種各樣的原因不去做,最終被建議去做腸鏡的人,依從性不到20%。”他表示,去做腸鏡的大部分沒什么事,小部分有問題,這也導致民眾更不聽從醫生的建議。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中間能增加一個比較簡便、相對來說不那么痛苦、也不那么費力氣的方法,就能減少很多漏診。在他看來,如今出現的腸癌糞便基因檢測試劑盒便可解決這一問題。
“取一點大便,寄回來檢測,結果就出來了,很方便。”汪建平教授說,它診斷準確率非常高,檢測結果與腸鏡的總符合率達到93%以上,這是一個突破。
呼吁積極參與腫瘤早篩
今年腫瘤防治宣傳周的主題是“癌癥防治早早行動”,汪建平教授表示非常有必要,所有的癌癥一般分為一級預防和二級預防,一級預防就是鍛煉身體,養成良好的飲食和生活習慣。對于結直腸癌,更加提倡二級預防,也就是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
“我們建議45歲后大家要做這一輩子第一次腸鏡,做完以后如果什么事都沒有,5年后再做。如果不愿意做腸鏡,覺得腸鏡太復雜,也可以用糞便基因檢測。”汪建平教授說。
他表示,中國政府很多年之前就開始了腫瘤的早篩、早查、早治,尤其是肺癌、結直腸癌、乳腺癌、宮頸癌四大腫瘤,很容易發現,并且治愈率很高。所以他呼吁,大家要積極響應政府號召,聽從醫生醫囑,積極參與腫瘤早篩早查這項工作,不僅有利于自己的健康,也更好地創造社會效益,造福整個社會。
來源:羊城晚報
